纪录片《邬达克》英文版首播,上海拍摄背后故事多,很多老朋友都出镜了

发布时间:2024-09-16     点击量:

北京时间9月2日上午7点,纪录片《邬达克》英文版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纪录频道首播,纪录片中国部分主要在上海取景拍摄,不少上海的文化界人士和市民朋友参与其中并献计献策。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连线采访了部分参与拍摄的文化界人士和市民朋友。

9月2日上午7点,纪录片《邬达克》英文版在CGTN纪录频道首播

纪录片讲述建筑师邬达克真实故事

大型人文纪录片《邬达克》由中央新影集团策划创作,全片共5集,每集30分钟,全4K拍摄,是一部讲述斯裔匈籍建筑师邬达克真实故事的纪录片。

中央新影集团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也是最权威的纪录片制作机构,典藏了240万分钟不同年代关于中国的影像资料,每年有大量优秀纪录片问世。

主创团队从2014年起开始关注该选题,经过五年酝酿、三度寻访、两年策划,在2021年11月迎来全片的正式开拍。当年11月28日,纪录片《邬达克》开机仪式暨上海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建筑可阅读”画信展开幕式,在上海番禺路129号邬达克旧居举行。此后,摄制组克服种种困难,历时一年半,遍访邬达克的上海建筑,采访嘉宾五十余位,基本完成中国部分的拍摄。

2021年11月28日,纪录片《邬达克》开机仪式在邬达克旧居举行

2023年5月23日,纪录片《邬达克》在中国驻斯洛伐克大使馆启动欧洲拍摄仪式,2023年恰好是邬达克诞辰130周年。

2023年5月23日,纪录片《邬达克》在中国驻斯洛伐克大使馆启动欧洲拍摄仪式

2024年3月,纪录片《邬达克》公布了片尾曲《春风击水》录制花絮。2024年9月2日上午7点,纪录片《邬达克》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纪录频道首播。

上海这些专家积极参与拍摄

作为老建筑保护专家,原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档案室主任、副研究馆员娄承浩曾参加过纪录片《邬达克》的拍摄,这些年,他一直在关注纪录片的制作进程。9月2日一大早,他就在朋友圈分享五集纪录片《邬达克》向全球播出英文版的消息。当天中午,纪录片《邬达克》的制片主任也向娄承浩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告诉他,该片在评审过程当中得到了各方不错的评价。

2024年7月,娄承浩在邬达克设计的吴同文住宅(不同角度和位置)

在接受晨报采访时,娄承浩向记者回忆自己的两次参与拍摄:

摄制组先后两次找我,第一次是2022年9月在我家附迎咖啡馆拍专访,我讲了个人看去。我对邬达克研究,在我2000年出版的近代上海建筑师专著、其他书籍和发表过的学术文章中都提到他,他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是个重要人物。邬达克是个天才建筑师,他为上海城市建设先后设计五六十处建筑,大部分都被评为优秀历史建筑,为大上海增光,上海市民应感谢他。另一方面,邬达克也要感谢上海,是海纳百川的上海吸纳了一个没有护照的外国人在上海开展建筑设计,没有上海这块热土,就没有邬达克的成就。

2023年11月,摄影组第二次电话联系我,组织十余人走读邬达克建筑。我们从乌鲁木齐路走到建国西路,由我带队边走边讲,摄影师全程跟拍。

娄承浩编著的多本建筑师书籍

上海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会副秘书长乔争月曾经参与了纪录片《邬达克》的拍摄,她在9月2日上午告诉记者,自己是分两次在上海录制节目的。一次是在孙科故居,采用棚拍;还有一次是在有百年历史的闸北电厂原址,现在属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闸北发电厂,内部辟有电力工业博物馆,其中一个展厅有相关邬达克的展览。

乔争月在孙科故居拍摄乔争月在纪录片《邬达克》英文版第一集当中乔争月在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闸北发电厂拍摄

谈到9月2日当天上午首播的纪录片英文版,乔争月说:“7月份我在北京还跟总导演陈庆老师见过面,上个月她就把片子发给我看了。我个人觉得这部纪录片非常宝贵的一点就是——剧组在拍摄过程当中同时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可以说,团队当中每一位成员对邬达克都非常熟悉,看到剧组把华霞虹教授与我合译的《邬达克》传都翻烂了,这令我是非常吃惊的。”

乔争月多年来始终关注邬达克,她是《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的英文作者,译有《邬达克》《绿房子》等专著。今年8月,乔争月专程前往布达佩斯拍摄新一期的CityWalk节目。这次异国之行收获良多,她在邬达克的母校找到了复原的老教室,在布达佩斯中国银行看到外滩中银大楼照片。

乔争月在邬达克的母校找到了复原的老教室乔争月在布达佩斯与Judit Eva合影

在布达佩斯,乔争月遇见了新老中外朋友。匈牙利语翻译家李震、华文基金会负责人樊荣关于匈牙利文化的分享令她难忘,最高兴的则是与策划“2008邬达克年”的匈牙利驻沪首任文化领事Judit Eva(中文名为海迪,现担任中匈友好协会主席)、前任文化领事Livia重逢。

在拍摄过程当中,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和总导演陈庆以及分集导演晏然商量,结合同济人文学院MFA研究生“影视专题”课程的期末观摩安排,以邬达克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从电影院—观影空间的角度出发,展开主题城市漫步之旅。

汤惟杰老师带学生在大光明电影院和浙江电影院CityWalk

在汤惟杰看来:“邬达克曾经为上海独立设计了四家电影院,其中包括卡尔登大戏院(长江剧场)、浙江大戏院(今为浙江电影院)、辣斐大戏院(长城电影院)、第二代大光明电影院等,当然,实际上参与的还不止这些电影院,邬达克事务所起码还承接了上海大戏院(四川北路虬江路口)和虹口大戏院的翻修工程。在某种意义上,他及其事务所为上海市民提供多层次的电影文化空间,适应了不同消费水平的观众。”

希望有更多建筑师纪录片问世

作为上海“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副教授周培元9月2日上午也分享了纪录片《邬达克》英文版播出的消息。周培元告诉记者:

我认识陈庆老师是通过同济大学华霞虹教授(纪录片《邬达克》学术顾问之一)介绍,知道陈导正在拍摄《邬达克》的纪录片。有一次,我在毕马威读书会邀请了中国第一代营造商张继光的孙子张永升作为嘉宾,并发了朋友圈。陈导看到后极其兴奋,因为她一直在寻找张继光的孙子,没想到张老是我好朋友。

2024年3月,周培元与张永升(右二)、王国骥(左二)在在邬达克设计的孙科别墅前合影

在纪录片中有关于邬达克的好友王才宏的内容,但是没有王才宏的相关照片,陈导希望张永升能够提供一些资料照片。我邀请张永升和王才宏的孙子王国骥一起喝茶,希望他们提供相关照片,能帮到陈导。张永升、王国骥都提供了照片,但是晚年的照片,纪录片不好用。因为陈庆老师是一位极富责任心,追求完美的导演,我也决定尽全力帮忙。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朋友的帮忙,我最终找到了相关的照片,并用在了纪录片中。

9月2日上午全球首播《邬达克》英文版。我们共同祝贺陈庆老师的作品正式播出,也希望有更多的著名建筑师的纪录片能够问世,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海派收藏家范基农是一位“邬迷”,他很早就听说纪录片《邬达克》在拍摄和制作当中:

今天(9月2日)终于正式上映了。我观看后觉得拍得很详尽。记得三岁时我就随母亲去了邬达克在沪的经典代表作国际饭店,从顶楼的窗往下看,当时的感觉就是行走的路人小得象蚂蚁。上世纪80年代,我父亲还被任命为国际饭店经理,当然知道国际饭店是邬达克设计还是近十几年的事。国际饭店边上,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电影院是我青年时代常看电影的影院。我6岁那年突然生了急性肾炎,住的医院是华东医院,后来得知华东医院前身是宏恩医院,是邬达克设计的。

如今的网红地标武康大楼也是邬达克设计的,因我以前工作单位在泰安路,家在吴兴路,几十年来,每天上下班几乎都要从武康大楼经过。自从楼底开了老麦咖啡馆,这里是我经常单独或与友喝咖之佳地,在店里中央电视台还曾拍过我与其他二友一起喝咖的上海咖啡节的宣传片在全球播出。邬达克还设计过的另一个建筑是乌鲁木齐南路66号的一幢老洋房,当年曾是牧师住宅,如今成了66梧桐院邻里汇,近年来我在此作过多场西洋收藏鉴赏讲座。邬达克在沪设计的建筑多达几十幢,因自己喜欢老建筑,这些建筑都去探寻过了,并拍下了大量照片,也算是“邬迷”吧。

范基农认为:“其实,上海除了邬达克,还有不少名气响当当的中外建筑设计师为上海留下了许多优秀历史建筑,如法籍建筑设计师赉安,他在市中心设计了几十憧建筑,如今大都还在。还有不少中国第一代建筑设计师如奚福泉、董大酉、范文照等人,他们也为上海设计了不少优秀建筑,我们同样不能忘了他们,也应拍摄有关纪录片,既是对他们的纪念,也作为历史档案保存,对后代是有帮助的。”

老建筑爱好者城市老牛近年来一直关注邬达克的相关信息,他是邬达克建筑的老常客,也曾参加过纪录片《邬达克》的部分片段拍摄。在他看来,这无疑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据悉,纪录片《邬达克》中文版将在后续推出,并与中国观众见面。

各位市民朋友,你有去参观过邬达克设计的建筑吗?你对邬达克这位外国建筑师了解吗?欢迎在评论当中留言

上一篇:关注家门口的风景,绿色上海摄影节(第二季)征稿开始啦~

下一篇:常州企业宣传片制作|宣传片制作对企业有什么作用?

Copyright © 2012-2024 向未来视觉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备案号:沪ICP备2024066551号-2

电话联系
在线客服
X 微信号:Newdoctrine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Newdoctrine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